近日,一網友在天府社區南充論壇發佈一篇題為《面對不文明的行為,這樣妥當嗎?》的帖子,曝南充一14路公交車上有幅雷人的提示語:“亂吐痰,是雜種。”雷倒眾多網友,大家對此意見不一。(6月14日《北京晚報》)
  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,還是在偏遠的農村,隨地吐痰,隨處可見。即使在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上,隨地吐痰,也是大有人在。有的人出國旅游也不改隨地吐痰的惡習。於是,一些國外景點專用中文印製“請不要隨地吐痰”等提示語。這是刺痛人心的。但似乎也不能全怪“老外”不厚道。或許是人家更知道隨地吐痰意味著什麼。
  隨地吐痰的危害很大。資料顯示,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,其吐出的一口痰中,有成千上萬個致病細菌。隨地吐痰,痰中的致病微生物會蒸發到空氣中,健康人吸入這些帶有病菌的空氣後,染病的機會會增多。
  2006年10月,中央文明辦、國家旅游局聯合頒佈的《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》,首條便是“不隨地吐痰”。出游文明公約首次發佈,“不隨地吐痰”列首位,或許正是基於隨地吐痰的危害性太大的考慮吧。
  “隨地吐痰”,是一個極不講公德的不文明行為。它方便的是自己,危害的卻是他人的健康。這個直接危害健康的行為應當受到社會公眾和輿論的譴責。但譴責不文明行為,要選擇文明的方式。否則,同樣有悖於文明規範。“亂吐痰,是雜種”的提示語,雖然可能是製作者在文明提示無效後的無奈之舉。但罵隨地吐痰者為“雜種”,背離了文明的底線。如此譴責的行為,同樣會遭到譴責。
  “不隨地吐痰”、“不亂扔廢棄物”、“不在禁煙場所吸煙”、“不在公共場所袒胸赤膊”、“不車窗拋物”等提示語,可謂觸目皆是。公約所要約束的這一系列“不”,都是舉手之勞,做起來也並不難。但假如有人就國人隨地吐痰問題作一個調查,可能會得出很不樂觀的結論:長期以來,隨地吐痰問題,並無大的改觀,甚至越來越嚴重了。
  一個人的行為,如果影響到了他人的生活特別是他人的健康,那麼,在溫和的提示被一再證明無效的情況下,社會就應該尋求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手段來糾正。否則,再過十年、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後,“隨地吐痰”問題,仍將是中國的一個“老毛病”。
  “隨地吐痰”的“老毛病”不能一直老下去了。突然想到非典期間的重典治痰,那曾經是產生過奇效的。但願非典時期的治痰之策,對於今天,乃至更遠的將來治理隨地吐痰,仍然能夠找到借鑒意義。
  “不隨地吐痰”到底有多難?非三言兩語所能述盡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治痰用重典,再難也不難。不隨地吐痰,是建設文明中國繞不過去的一道坎。
  文/印榮生  (原標題:“不隨地吐痰”到底有多難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o95zodq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